汉语中的AABB式再分析Revisiting the AABB pattern in Mandarin Chinese
李涤非;程工;
摘要(Abstract):
本文采用句法构词理论探讨汉语AABB式的相关问题,以AABB式的不同表现为基础,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形容词重叠式,其中AB能够独立做形容词;另一类为叠加式,主要包括AB不独立成词的AABB式形容词,并且这一叠加式分析可以扩展至包括名词和动词在内的其他词类。我们提出,重叠式通过其基式√AB嫁接至体词缀Aspect生成,由Aspect实现为重叠语素,类似于英语中的分词结构。叠加式AABB由词根√A和√B分别进行自我复合,形成复合词根√AABB,而后嫁接至定类语素a, v,n等。这一方案对表层均实现为AABB式的两种不同结构进行了细分,并将动词ABAB式与形容词AABB式中的重叠语素统一至Aspect节点下,通过高低附着假说来解释其差异,在理论与实证方面展现出了更好的经济性与简洁性。
关键词(KeyWords): AABB式;基式;体词缀;重叠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资助课题“语言共性的多视角研究”(19YSXK01ZD)的资助
作者(Authors): 李涤非;程工;
DOI: 10.13724/j.cnki.ctiw.2023.01.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卞觉非 (1983) “干净”和“干干净净”及其它,《汉语学习》第4期。
- 程工 (2018) 词库应该是什么样的?——基于生物语言学的思考,《外国语》第1期。
- 程工、李海 (2016) 分布式形态学的最新进展,《当代语言学》第1期。
- 储泽祥 (2001) 单音名词的AABB叠结现象,《汉语学报》第2期。
- 崔建新 (1995) 可重叠为AABB式的形容词的范围,《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 邓盾 (2022) 论现代汉语的AABB片段为复合词而非重叠式,《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 郭洁 (2013) 形容词修饰语的语法地位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 胡孝斌 (2007) 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金立鑫、于秀金 (2016) 普通话形容词用“的”与“很”的统一解释,《中国语言学报》第17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 李涤非、程工 (2021) 汉语动词ABAB与AABB式:重叠与叠加,第四届“走向新描写主义”论坛口头报告论文(湖南大学)。
- 李劲荣 (2007) “很雪白”类结构形成的动因与基础,《汉语学习》第3期。
- 李宇明 (1996)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ABAB式重叠,《汉语学习》第4期。
- 李宇明 (2000) 汉语复叠类型综论,《汉语学报》第1期。
- 陆烁、潘海华 (2016) 定中结构的两分和“的”的语义功能,《现代外语》第3期。
- 陆志韦 (1956) 汉语的并立四字格,《语言研究》第1期。
- 吕叔湘 (1965) 形容词使用情况的一个考察,《中国语文》第6期。
- 齐沪扬、王爱红 (2001) 形容词性短语与形容词的功能比较,《汉语学习》第2期。
- 邵敬敏 (2016) 论汉语形容词重叠与变量的关系,《中国语言学报》第17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 石定栩 (2000) 形容词重叠式的句法地位,《汉语学报》第2期。
- 石锓 (2005) 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概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 石锓 (2007) 从叠加到重叠:汉语形容词AABB重叠形成的历时演变,《语言研究》第2期。
- 石锓 (2010) 《汉语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史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 时卫国 (1998) “有点”与形容词重叠形,《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 隋娜 (2014) 重叠的句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 隋娜、胡建华 (2016) 动词重叠的句法,《当代语言学》第3期。
- 隋娜、胡建华 (2022) 汉语动词ABAB与AABB式重叠的句法,《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 太田辰夫 (1987) 《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王明华 (1992) 论AABB式重叠构词法,《杭州大学学报》第4期。
- 王明华 (1999) 《金瓶梅》中的AABB式词——兼谈AABB式词的发展变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 吴仁 (2006)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的)”功能探微,《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 邢福义 (1993) 形容词的AABB反义叠结,《中国语文》第5期。
- 熊仲儒 (2013) 量度范畴与汉语形容词,《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 熊仲儒 (2017) 汉语形容词重叠的分布式形态学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 徐烈炯、邵敬敏 (1997) 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第2期。
- 张敏 (2001) 汉语方言重叠式语义模式的研究,《中国语文研究》第1期。
- 朱德熙 (1956)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语言研究》第1期。
-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 朱景松 (2003) 形容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语文研究》第3期。
- Alexiadou,Artemis (2010) Reduplication and doubling contrasted:Implications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DP and the AP.Lingustica-Revista de Estudos Lingusticos da Universidade do Porto 5:9-25.
- Bolinger,Dwight (1967) Adjetives in English:Attribution and predication.Lingua 18:1-34.
- Chao,Yuen-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Cheng,Gong & Ying Liu (2020) A root and pattern approach to word formation in Chinese.Asi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1:71-106.
- Embick,David (2004) On the structure of resultative participles in English.Linguistic Inquiry 35:355-392.
- Embick,David (2010) Localism vs.globlaism in morphology and phonology.Cambridge,MA:MIT Press.
- Grano,Thomas (2012) Mandarin hen and universal markedness in gradable adjectives.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30:513-565.
- Halle,Morris & Alec Marantz (1993) Distributed Morphology and the pieces of inflection.In Kenneh Hale and Samuel Jay Keyser (eds.),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111-176.Cambridge:The MIT Press.
- Huang,Shi-zhe (2006) Property theory,adjectives,and modification in Chinese.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5(4):343-369.
- Inkelas,Sharon & Cheryl Zoll (2005) Reduplication:Doubling in morph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Lee-Kim,Sang-Im (2016) Syntax-based phonological asymmetries:The case of adjective redupl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Lingua 179:1-23.
- Liu,Chen-sheng (2013) Reduplication of adjectives in Chinese:A default state.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 22:101-132.
- Marantz,Alec (1997) No escape from syntax:Don’t try morphological analysis in the privacy of your own lexicon.Upenn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4:201-225.
- Marantz,Alec (2001) Words.Unpbulished manuscript.Cambridge:MIT.
- Melloni,Chiara & Bianca Basciano (2018) Reduplication across boundaries:The case of Mandarin.In Olivier Bonami,Gilles Boyé,Georgette Dal,Hélène Giraudo and Fiammetta Namer (eds.),The lexeme in descriptive and theoretical morphology,325-363.Berlin:Language Science Press.
- Paul,Waltraud (2005)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related issues.Linguistics 43:757-793.
- Paul,Waltraud (2015) 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syntax.Berlin:Mouton de Gruyter.
- Sun,Yenan & Jackie Yan-ki Lai (2019) The morphosyntax of Chinese adjectival reduplication:The role of RED.Proceedings of the 4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East Linguistic Society,Cornell University.
- Tang,Ting-chi (1988) Studies on Chinese morphology and syntax.Taipei:Student Book Company.
- Zhang,Ninna Ning (2015) The morphological expression of plurality and pluractionality in Madarin.Lingua 165:1-27.
- (1)朱德熙(1956)中的复杂形容词形式还包括“通红”“漆黑”类包含一个修饰性前缀的形容词,以及“程度副词+形容词”,如“很好”等。
- (2)有关形容词ABAB式是否为重叠仍存有争议,如熊仲儒(2017)认为形容词ABAB式是重复(repetition)而非重叠。
- (3)本文暂不涉及形容词重叠式词尾“的”的性质,由于“的”的相关现象较为复杂,对于“的2”的区分学界也一直存有争议,篇幅原因,我们将另文探讨与“的”相关的问题。
- (4)副词中的情况接近于形容词,例如“快快地、慢慢地、陆陆续续地”等,本文不做详细讨论。
- (5)Zhang(2015)的分析并未区分AABB是否具有基式,而是将其统一视为黏着语素√AB的重叠。
- (6)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提出需要考虑其他可能的分析这一点。
- (7)在此我们暂不讨论内在体/外在体的区分与争论,而旨在说明动词重叠式与体成分的紧密联系。
- (8)前文提到,胡孝斌(2007)等认为动词AABB式正处于向状态式靠拢的语法化过程中,但我们认为还无法将所有动词AABB式都与状态式等同起来,例如“奶奶把衣服缝缝补补了一上午”,说明其保留了一定的动词性。
- (9)汉语中的部分重叠(partial reduplication)式如ABB式(如“黑乎乎”),A-li-AB式(如“糊里糊涂”)在句法和语义上与有基式的AABB式非常相似,我们认为,本文提出的形容词重叠式结构(见图4)应该能够涵盖这几类部分重叠,即它们也能够分析为Asp结构。由于篇幅原因,本文暂未讨论部分重叠的具体生成过程。
- (10)郭洁(2013)认为,除了非谓形容词,其他的“形+的+名”结构均涉及关系小句结构。Alexiadou(2010)也提出形容词重叠式做修饰语实为缩略的关系小句结构。这种分析也有一定道理,但此处我们主要说明能否进入AN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应该是语义,而非简单形容词与重叠式的结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