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式变化看情态副词“少说”的产生与发展A Study on the Emergence of Modal Adverb Shaoshuo Based on the View of Constructional Change
董正存
摘要(Abstract):
在汉语中,情态副词"少说"能够表达说话人对量化成分的估测,它并非由谓词性偏正短语"少说"直接发展而来,而是受到类比化这一机制的影响,在"少也……"的基础上通过在"少"后添加认知义动词"说"而形成"少说也……",并伴随着副词"也"的消失而最终词汇化为情态副词。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结构增扩和结构省缩两种构式变化,表现为一个既"增"又"省"、先"增"后"省"的构式变化过程。
关键词(KeyWords): 情态副词;“少说”;量级;结构增扩;结构省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董正存
DOI: 10.13724/j.cnki.ctiw.2020.03.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雨晴 (2018) 汉语中语素“少/多”参与构成的估测表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董秀芳 (2003) “X说”的词汇化,《语言科学》第2期。
- 董秀芳 (2010) 量与强调,徐丹主编《量与复数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 董正存 (2013) 无条件构式的省缩及其句法—语用后果,《中国语文》第4期。
- 董正存 (2016a) 结构省缩与情态依附——以让步条件结构式为例,《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 董正存 (2016b) 让步条件构式的省缩与副词“打死”的形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 董正存 (2017) 汉语中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以“多半”为例,《中国语文》第1期。
- 董正存 (2018a) 从结构式增扩看高程度义结构式“最/再A不过”的产生,《古汉语研究》第4期。
- 董正存 (2018b) 现代汉语赞扬义“有”字口语格式的用法及意义获得,《语文研究》第1期。
- 方梅 (2006) 北京话里“说”的语法化——从言说动词到从句标记,《中国方言学报》第1期。
- 方梅 (2008) 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中国语文》第4期。
- 洪波、董正存 (2004) “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中国语文》第3期。
- 皇甫素飞 (2015) 《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贾泽林 (2015) 现代汉语量级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江蓝生 (2007) 同谓双小句的省缩与句法创新,《中国语文》第6期。
- 江蓝生、杨永龙 (2006) 句式省缩与相关的逆语法化倾向——以“S+把你这NP”和“S+V+补语标记”为例,《山高水长——丁邦新七秩寿庆论文集》上册,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 蒋静忠 (2018) 《现代汉语表主观量副词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 赖先刚 (1997) 谈谈“至少”和“至多”,《汉语学习》第4期。
- 李晋霞、刘云 (2003) 从“如果”与“如果说”的差异看“说”的传信义,《语言科学》第3期。
- 李宇明 (2000) 《汉语量范畴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李宗江、王慧兰 (2011) 《汉语新虚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刘立成 (2012) “不过、顶多、至多、最多”辨,《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6期。
- 罗耀华、饶琪、周晨磊 (2012) “X+多/少”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汉语学习》第5期。
- 彭睿 (2007) 构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后果——以“从而”、“以及”和“极其”的演变为例,《汉语学报》第3期。
- 饶宏泉 (2019) 连词化和话语标记化——以“包括”双重演化模式为例,《中国语文》第3期。
- 太田辰夫 (1958) 《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 汪维辉 (2003) 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中国语文》第4期。
- 王倩倩 (2014) 现代汉语“X说”的共时词汇化状态考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鄢清扬 (2008) “最多、最少”的语法化,《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第9期。
- 姚颖 (2012) 汉语估测性话语标记语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张斌 (2012) 后附成分“说”的性质及其附缀化的认知解释,《东疆学刊》第4期。
- 张雪平 (2010) 假设兼话题标记“X说”的形成探析,《汉语学习》第4期。
- 张营 (2011)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赵军 (2006) 极性程度副词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 钟兆华 (2015) 《近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 Traugott,Elizabeth.& Graeme Trousdale (2013) 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本文赞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李宗江、王慧兰(2011:361)将“少说”判定为副词,其尚未发展到姚颖(2012)所说的话语标记阶段。
- (2)“增量”“减量”见蒋静忠(2018:93、106)。
- (3)根据考察,从量的呈现形式来看,情态副词“少说”所锚定的量级可以分为显性(overt scalar)和隐性(covert scalar)两类,具体表现形式可参看陈雨晴(2018)。
- (4)上文在讨论现代汉语的用法时也提到情态副词“少说”可以与“多说”等对举使用,可见这种用法古已有之。
- (5)“确量”“约量”见李宇明(2000:74)。
- (6)审稿专家指出,“‘说’后可以带量词‘些’”,并提供了《红楼梦》的两个例证,例(40)为其中之一。专家的意见帮助本文丰富了语言事实,特此致谢。查询语料可知,除“些”外,“说”后还可以出现量词“点”,如例(41)。专家提醒,量词“些”的存在“说明‘说’不能是无意义的”,我们特别赞同。“少说”中的“说”确实不是无意义的,应倾向作认知义理解,以下三个方面可以支撑这一看法:1)量词“些”“点”与“少说”前的名词性成分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而与“说”的关系更为密切。以例(41)为例,“点”和“话”不具有修饰限定关系,“点话”的组合不存在。实际上,与“话”具有直接语义关系的成分是位于“少说”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教”和表量成分“四五遍”。2)量词“些”表达不确定量,“点”表达少量,与“少说也……”格式在语义上不冲突、不矛盾,符合搭配使用的语义相宜性要求。3)即使去掉“说”,也不会造成句子因缺乏谓语动词而无法正常表达,这说明“说”不用作述谓核心,“少说”所在句的述谓核心由“少说”后的谓词性成分充当。因而,似乎把“说”看作认知义动词或许更合适,义为“估测/算”,“少说些/点”即“少估测/算一些/点”。
- (7)如果副词“也”不出现,形容词“少”就会直接在副词“也”后的谓词性成分前出现,这样就容易优先将“少”与谓词性成分的组合理解为状中修饰关系,而限制了“少也……”格式的情态化解读。
- (8)审稿专家指出,“‘少说……’与‘往……说’之间是否存在演变关系,论证还显粗疏”,建议“进一步论证”。综合考虑“少”在“少说”中的语义贡献率高于“说”、“少”是必有要素、“说”是可有要素等方面,我们只对“往少”进行语料检索,未检索“往……说”格式,这样操作也能把“往少里说”的语料囊括进来,不会对该格式有所遗漏。以唐五代作为检索的时间起点,是因为介词“往”那时产生。
- (9)该文列举了大量“X说”个案,认为它们经由词汇化发展而来。最近在与董老师交流时了解到,她目前也认同并非所有“X说”的“说”都经由言说义发展而来,有一部分“X说”可能是认知义“说”直接加到X上去而最终词汇化的。
- (10)张斌(2012)认为“至少说”中的“说”“并未脱离言据范畴”,应不确,语言事实中找不到“至少说”中的“说”表达言说义的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