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着”和“是时候VP了”的来源——兼谈百年来汉语与外语接触方式的变化Origins of ‘Yiweizhe’ and ‘Shi Shihou VP le’:Contact Pattern 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in Recent 100 Years
朱冠明
摘要(Abstract):
近代以来汉语同外语的接触给汉语的发展演变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意味着"和"是时候VP了"这两种语言形式就是语言接触的产物。"意味着"由翻译借入汉语书面语,然后进入口语,其借入过程中日化和欧化同时施加了影响;"是时候VP了"则直接模仿英语"It’s time to…"句式而进入汉语口语。二者的差异反映了百年来汉语与外语接触方式的变化,即由以间接接触为主变为以直接接触为主。
关键词(KeyWords): “意味着”;“是时候VP了”;语言接触;日化;欧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佛典语言的中国化”(13XNL007)成果
作者(Author): 朱冠明
DOI: 10.13724/j.cnki.ctiw.2020.04.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 (1959) 《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 晁代金 (2008) “是时候”组合的发展演变,《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 陈保亚 (1996)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北京:语文出版社。
- 陈丹丹 (2017) 从《清文指要》和《重刊老乞大》的差异看满语对汉语的影响,《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 陈力卫 (2018) 汉语欧化过程中的日语因素,《文汇报》1月5日W03版。
- 陈前瑞 (2006) “来着”补论,《汉语学习》第1期。
- 刁晏斌 (2006) 《现代汉语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董秀芳 (2006)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北京:商务印书馆。
- 杜道流 (2014) “是……时候(了)”还是“是时候……(了)”?《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 贺阳 (2008)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 黄河清 (2010) 《近现代辞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金锦珠、沈艳 (2013) 2001-2010间日语借词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第6期。
- 李伟 (2005) 《中国近代翻译史》,济南:齐鲁书社。
- 吕叔湘主编 (1980)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 吕叔湘、朱德熙 (1951) 《语法修辞讲话》(合订本初版/第2版),北京: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
- 马西尼 (1997) 《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齐燕 (2009) 口语中“然后”正在向书面语扩散,《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
- 邱根成 (2015) 《日语サ变复合动词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任达 (1993) 《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第2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 沈国威 (2010)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北京:中华书局。
- 石定栩、朱志瑜 (1999) 英语对香港书面汉语句法的影响——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外国语》第4期。
- 石定栩、朱志瑜 (2000) 英语和香港书面汉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 石定栩、朱志瑜、王灿龙 (2003) 香港书面汉语中的英语句法迁移,《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 唐正大 (2018) 从“是时候VP了”看汉语从句补足语结构的崛起——兼谈汉语视觉语体中的VO特征强化现象,《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 王继红、李聪聪、陈前瑞 (2018) 清代满汉合璧语料中双“了”句的用法研究,《语言学论丛》第58辑。
- 王继红、彭江江、杨丽娟 (2017) 清代满汉合璧文献中的“V1着(O)V2”构式,《语言与翻译》第2期。
- 王力 (1947) 《中国语法理论》(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 王力 (1958) 《汉语史稿》(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 王伟 (2004) 试论现代汉语口语中“然后”一词的语法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
- 徐通锵 (1981) 历史上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问题说略,《语言学论丛》第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 姚丹 (2010) “新人”想象与“民族风格”建构——结合《林海雪原》的部分手稿所展开的思考,《文学评论》第4期。
- 于根元 (2001) 《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岳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2) 《岳阳市志 12 人物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张国强 (1995) 《日语常用动词例解》,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赵元任 (1968) 《中国话的文法》(增订版),丁邦新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
- 赵元任 (1968) 《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 朱冠明 (2007) 从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中国语文》第5期。
- 朱冠明 (2013) 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述要,蒋绍愚、胡敕瑞主编《汉译佛典语法研究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 朱庆之 (2001) 佛教混合汉语初论,《语言学论丛》第24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 朱庆之、朱冠明 (2006) 佛典与汉语语法研究——20世纪国内佛教汉语研究回顾之二,《汉语史研究集刊》第9辑。成都:巴蜀书社。
- 祖生利 (2005) 元代蒙古语同北方汉语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齐木德道尔吉主编《蒙古史研究》第8辑“特布信教授八二寿辰纪念专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祖生利 (2009) 试论元代的“汉儿言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第2辑。
- 祖生利 (2013) 清代旗人汉语的满语干扰特征初探:以《清文启蒙》等三种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为研究的中心,《历史语言学研究》第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 祖生利、毕晓燕 (2017) 清代句末语气助词“是呢”“才是呢”,《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 Chao,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赵元任全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 Fehling,Detlev (1980) The origins of European syntax.Folia Linguistica Historica 1/2:353-387.
- Heine,Bernd & Tania Kuteva (2005) 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Kubler,Cornelius C.(1985) A s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ar in modern written Chinese.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 Norman,Jerry (1988) Chines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小说毕竟是文人创作的作品,哪怕是人物对话,与真实的口语也不能完全等同,但应该说是历史文献中能见到的最接近真实口语的材料之一。感谢匿名审稿人指出这一点。
- (2)赵元任(Chao,1968/2004:390、513)两次提及复合名词“意味”可以用作动词,但指明都只用于“意味着”。按,丁邦新的译本(赵元任,1968/2002:127、253)容易使人误解为“意味”一词本身可以用作动词,而吕叔湘的译本(赵元任,1968/1979:187、230)则很清楚“意味”只是名词,转为动词必须带“着”。感谢刘丹青先生在“2019中国社会科学论坛(语言学)暨第十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三峡大学)上提醒笔者有关赵元任对“意味着”的论述;刘先生同时指出可能存在的对“意味”有动词用法的语感是因为“意味着”一词的常用而带来的,“意味”本身没有动词用法。
- (3)《辞海》1948年合订本(上海中华书局)、2009年第6版(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1940年正续编合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版(商务印书馆)、《重编国语辞典》1982年第6版(台湾商务印书馆)等都未收“意味着”一词。
- (4)在与《八百词》(1980年版)同时期的《人民日报》中我们也见到这样的例子(以下2例及后文例(16)均蒙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生戴佳文同学检示,特此致谢):人们指出,退让和惧怕意味着更大的灾难。(《人民日报》,1980年1月16日第6版) 在装配线上工作,无论怎么说也不能算是轻松愉快的,但它意味着钱,意味着你有了职业。(同上,1980年8月29日第7版)
- (5)瞿所举另一例词“扭现”见于《请脱弃“五四”的衣衫》一文:“狂飙之下,败叶残枝无其庸附,一切风前残烛的‘封建意识形态的残骸与变种’,在大的动律中,我们要把牠‘行将入木’的速度,扭现在目前。”(《文艺新闻》第45号,1932年1月18日,载苏汶编《文艺自由论辩集》,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第306页)但这段文字显然不是翻译作品,此前是否有翻译作品中使用了“扭现”,目前不得而知。
- (6)董秀芳(2006)指出从非词单位变成词的这种词汇化,一般都是在自然话语的组合片断中发生,都是高频使用为基础等,“意味着”的出现不符合这些规律。
- (7)参看Kubler(1985:22-33)对二十世纪前期汉语欧化状况及原因的分析。王力(1947/1954:258)甚至说:“从‘五四’到现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之间,文法的变迁,比之从汉至清,有过之无不及。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咱们对于这一个大转纽,应该有一种很清楚的认识。”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1959:前言第3页)也说:“词汇的剧烈变动无疑地是现代汉语发展上最重大的特征。”“近四十年来,汉语语法虽然没有词汇变动那么大,但是比任何历史时期汉语语法的变动都剧烈得多,特别是表现在‘书面语言’方面就更为明显、突出。”
- (8)我们查找了1930年的一部翻译小说《虚无乡消息》,译自英文小说News From Nowhere,原文中二十余处最有可能译为“意味着”的meant和means用例,没有一处译为“意味着”,相对接近的译法是要么译作名词“意思”,要么译作主谓短语“意思是”:“真正,”我说,惊异着那是什么意思。(林微音译《虚无乡消息》,上海水沫书店1930年,第100页)|原文:“Indeed,” quoth I,wondering what that meant.(William Morris著News From Nowhere,Oxford World’s Classics,1890年,第51页) “当然,”我说,“那意思是把市场变做仅仅的战场,……”(同上,第150页)|原文:“Certainly,” said I,“that means turning the market into a mere battlefield...”(同上,第77页) 目前我们找到翻译文献中使用“意味着”的较早的例子,也是对译meant,与表示“进行”或“持续”都无关:虽然很久以前我就知道有所谓“白”的人,可是那在我的情绪上从不意味着什么。(荒芜译《我的童年》,《东方杂志》第43卷第9期,1947年)|原文:Though I had long known that there were people called “white” people,it had never meant anything to me emotionally.(Richard Wright著Black Boy,New York and London:Harper & Brothers,1945年,第20页)
- (9)据日本讲谈社编,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译《日汉大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54页中栏。
- (10)例句来自《日本国语大辞典》第一卷(东京:小学馆,1979年缩刷版第1版,第1035页),例句的译文及作品发表年代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范晓露博士提供,特此致谢。
- (11)对来自日语的影响,以往关注到的主要是日语借词,如马西尼(1997:104-129)、沈国威(2010)等;而对于语法(包括词的用法)方面的影响,则很少谈及。
- (12)据黄河清(2010:484),“料理”一词已见于1877年张斯桂《使东诗录·御料理》和1899年朱绶《东游纪程》,二者都是写访日见闻,并分别进行了解释:“料理,犹言善治庖也”“‘料理’者调和口味之意”,可见作为“饭菜”义名词的“料理”与汉语固有的动词“料理”语义上是有联系的。
- (13)尽管“有着”也被收入《现汉》试印本(第6册,第931页),但直到1950年代可能还没有完全被接受,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110)认为“是着”“有着”中的“着”是多余的,“要它有什么用?”甚至直到1970年代末,该书出版第2版时,作者有可能还没有改变对“有着”的看法。第2版把第1版中“可是‘有着’已经满天飞了”这句话改成了“可是‘有着’已经很常见了”(1979:82),却未对“‘有着’中‘着’是多余的”这个观点加以改动。另外,吕叔湘(1980/1999)收了“意味着”而没有收“有着”。
- (14)同小说人物对话一样(见注①),网帖语言毕竟是“写出来的”而非“说出来的”,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口语,只是相对于其他书面文献,更接近于真实口语。感谢匿名审稿人的提醒。
- (15)杜道流教授告知,他在写博士论文期间,2001年10月-12月在北京进行了三个月的语言调查,此项调查在10月进行。
- (16)刘丹青先生(同注②)指出“是时候VP了”也有可能来自香港口语的影响,因为据他的亲身经验,香港流行这一说法的时间要早于内地许多年。按,这一句式在香港口语中的产生与在内地的情况很不一样。据石定栩、朱志瑜(2000),这一仿自英语it is time to do something的句式,大量出现在香港的书面新闻报道中,是香港书面汉语的“最显著特点”,因此香港口语中的这一句式还是来自书面语翻译。而内地在本世纪初口语中开始较多使用这一句式时,正式的书面语文献中却几乎见不到用例。事实上,我们发现的内地最早书面语用例要早至1980年代初:“巴基斯坦外交部长阿迦·夏希说:‘现在已是时候为执行联合国实现纳米比亚独立计划确定一个最后期限……’”(《人民日报》1981年9月7日第6版)这个例子显然来自对说话人口语(英语)的直接翻译,但据目前调查,直到20世纪末,长达二十年的时间,此例在各类文献中基本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例子。这表明“是时候VP了”从书面翻译进入汉语的路子没有走通。至于世纪之交开始出现在汉语口语中的“是时候VP了”是否也受到香港口语的影响,目前还没有直接证据来作判断。一般说来,对内地而言香港口语最先影响的地区是广东,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广东话先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使用它,因此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内地的这一结构式是直接来自英语对汉语口语的影响。
- (17)“从来不说”的6人,有4人来自县城以下的农村,1人来自海口,1人来自西安,我们猜想跟他们较少接触互联网有一定的关联。
- (18)6个“其他”习得来源是:书本、老师、陌生人、英语、不知何时、不清楚。
- (19)唐文认为最早出现在元代,所给例子来自元曲《桃花女破法嫁周公》中的宾白部分。但元曲经明人改动较大,一般认为其宾白反映的是明代语言。
- (20)根据“当代美语语料库”(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网址:https://www.english-corpora.org/coca/)查询结果,“It’s time to VERB”在口语性最强的“影视节目字幕和电视电台谈话节目转写”中,每百万字出现频率为26.5次;而在书面语性最强的“学术文献和报纸、杂志”中,每百万字出现频率仅为9.2次。
- (21)参看姚丹(2010)对曲波《林海雪原》初稿语言中欧化成分的分析。曲波仅高小文化程度,后上过一年多的抗日军政大学,不懂外语,他的作品中的欧化成分,只能是从当时的书报中习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