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的立场建构功能及其“立场化”走向Stanc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Personal Pronouns and Their ‘Stance Taking' Trend
闫亚平
摘要(Abstract):
人称代词与所指代对象之间具有极大的不定性,这使其成为一种显著而有效的立场建构的互动手段。但不同句法分布和句法结构中人称代词的立场建构浮现机制和"立场化"程度是不同的。人称代词变指的立场建构机制的实质乃"立场站位",而"人称代词+NP"同义同指组合中的人称代词,更多地肩负起"立场指向"作用。随着人称代词和NP之间的空间领属关系从真实空间过渡到人际空间和话题空间,"人称代词(定语)+NP"直接组合中的人称代词主观化为展现、塑造和建构发话人立场的标记性成分,即"立场标记"。可见,立场建构的需要也是语言形式突破常规使用乃至发生语法化、词汇化反应的一支重要话语力量。
关键词(KeyWords): 人称代词;立场站位;立场指向;立场标记;立场构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BYY012)的资助
作者(Author): 闫亚平
DOI: 10.13724/j.cnki.ctiw.2018.04.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振宇、叶婧婷(2014)从“领属”到“立场”——汉语中以人称代词为所有者的直接组合结构,《语言科学》第2期。
- 董秀芳(2005)移情策略与言语交际中代词的非常规使用,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方梅(2008)动态呈现语法理论与汉语“用法”研究,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 方梅(2009)北京话人称代词的虚化,吴福祥、崔希亮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北京:商务印书馆。
- 方梅、乐耀(2017)《规约化与立场表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郭圣林(2007)“NP+我”与“我+NP”的语用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 黄瓒辉(2003)人称代词“他”的紧邻回指和紧邻预指,《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
- 吕叔湘(1985)《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
- 吕叔湘主编(1999)《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 徐通锵(1997)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义句法再议,《语言研究》第1期。
- 闫亚平(2007)人际功能与“人家”所指的扩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 张爱玲(2006)“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及其表达效果,《长春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 张伯江(2005)功能语法与汉语研究,《语言科学》第6期。
- 张伯江(2010)汉语限定成分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第3期。
-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 Du Bois,William John(2007)The stance triangle.In Robert Englebretson(ed.),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Subjectivity,evaluation,interaction,139-182.Amsterdam:John Benjamins.
- Kuno,Susumu(1987)Functional syntax:Anaphora,discourse and empath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这里的“评价”,主要指的是发话人传达的对自身、听话人或话语中涉及的第三人的情感反应与态度,包括“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所谓“积极评价”,指的是发话人传达的对自身、听话人或话语中涉及的第三人的正面情感反应与态度,如客观、中性、信任、支持、同情、同一、中心性等,也即听话人或话语中涉及的第三人乐于接受的情感与态度。反之,则为“消极评价”。
- (2)所谓“同盟关系”,指的是会话中多个参与者是否共同分享某一对象,是否对它有相同的意见、评价、情感和态度等。若是,则为正同盟关系;若不是,则为负同盟关系。参见陈振宇、叶婧婷(2014)。
- (3)“空间领属关系”“真实空间”“人际空间”和“话题空间”的具体含义见陈振宇、叶婧婷(2014)。
- (4)此表述参考了陈振宇、叶婧婷(2014)的有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