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语教学

2023, v.37(01) 14-28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Past Issu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类指成分的话题化功能及其成因
The topicalization of kind-denoting elements in Chinese and its motivations

刘丹青;

摘要(Abstract):

关于话题的指称条件,学界长期聚焦有定,对类指关注不够。本文探讨类指成分在汉语话题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成因。类指与有定无定的上位义“个体指”相对,但性质上更近有定,尤近专有名词,都属于共享的长时已知信息,略别于一般有定的现场已知信息。汉语类指成分的话题化功能很强,在文章总结的话题化构式4大类、19个小类话题中,有定成分适合充当其中的8类,而类指成分适合充当其中的17类。本文指出汉语类指成分话题化有三个成因:1.信息地位:作为共享的已知信息有充当话题的潜能;2.类型特点:汉语为话题优先语言,其话题作为固有的句法成分衍生出丰富多样的话题构式,话题作为显赫范畴从现场已知信息扩展到长时已知信息,包括类指成分;3.认知图式:类指成分主要做语域式、分裂式和同一性三大类框架式话题,这些话题都与述题内的相应部分构成“大-小”认知图式,遵循“框架大于内容原则”(Liu, 2004)的话题化原则。

关键词(KeyWords): 类指;话题化;长时已知信息;话题优先;内容大于框架原则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AYY004);;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启动项目资助

作者(Authors): 刘丹青;

DOI: 10.13724/j.cnki.ctiw.2023.01.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