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春宏;
随着理论探索和应用分析的逐步深入,构式语法已经发展成为主流语言学理论之一。然而,目前的构式语法研究仍以对具体构式的形义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为主体,对构式网络尤其是构式联结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讨论构式网络运作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以此考察构式网络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进而探索互动构式语法的理论空间。文章在定位构式和构式语法基本属性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将构式网络运作的基本原理概括为形义匹配性、经验适应性、价值调变性三个方面,将构式网络运作的基本机制概括为互动机制、压制机制、反馈机制三种类型。文章着重讨论了构式网络的多重互动方式以及构式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指出,构式网络是在互动互塑中更新迭变,形成动态适应的复杂性系统。构式语法的互动互塑观具有普遍性意义。
2024年01期 v.38 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3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 ] - 邓盾;
本文以“区别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身份鉴定来探讨现代汉语词的界定中的相关问题。文章指出了“区别词”的通行定义存在的两方面问题:第一,定义使用的关键概念“粘着词”缺乏明确的内涵和配套的操作程序;第二,定义设立的鉴定标准“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边出现”缺乏事实依据,并且不能将目标对象唯一地圈定出来。文章提出应将“男”代表的单音节成分定性为不成词的词根语素,将“自动”代表的双音节成分定性为词根语素的组合。文章论证了上述新定性的合理性,并分析了由“区别词”的讨论引出的区分现代汉语复合名词与名词词组的难题,给出了本文的解决之道。
2024年01期 v.38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2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杨大然;程工;
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动结式从上古汉语的并列连动式发展而来,但先前研究提出的双音化趋势和核心偏移说均未能较好解释这一变化的动因及内在机制。通过核心偏移形成的两类动结式与强弱结果结构的比较,本文提出,核心左偏动结式形成弱结果结构,其中涉及底层核心动词到轻动词的“并入”,而核心右偏动结式形成强结果结构,其生成中不仅涉及“并入”,还涉及表达方式的动词词根(■V_1)与v通过“融合”操作形成复杂谓词。本研究表明,“融合”相较于“并入”是晚出的句法生成手段,其运用不仅实现了从双核心连动式向单核心动结式的演变,也很可能促成了汉语其他句式结构的形成,并从更广泛意义上推动了汉语从动词框架语向卫星框架语的类型转化。
2024年01期 v.38 4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1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许立群;
特指问区别于讲述问,汉语中正面回应特指问有三种形式:名词性零句、动词性零句、主谓整句,其话语功能各不相同,在语料中呈现对应的分布差异。名词性零句仅用于填补特指问所寻求的焦点信息,不附加额外的信息表达需求,是对源话语视角框架的整体顺应;动词性零句在回应特指问所寻求的焦点信息之外,还对该焦点信息予以强调和辨别,是对源话语视角框架的局部凸显;主谓整句在回应特指问所寻求的焦点信息之外,还对相关话题进行重述,构建自我话语,是对源话语视角框架的前提转换。本文对日常面谈语料、电话对谈语料、媒体对谈语料中三种回应形式的分析和统计结果能够佐证这一结论。
2024年01期 v.38 6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许可;冉启斌;
本研究基于61种语言的基本核心词词义数据库,对60个基本核心词的词义进行全面比较。数据库共有11440个义项,基本核心词义项数量平均值为3.16,最多为21。对词义引申深度评分后,义项数量与引申能力排名基本一致。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义项较多,引申能力较强,副词not、数词、代词相反。基本核心词词义网络图谱形成弱联通图,图上最短距离最多为8,众数为4。中心性分析指向趋向动词、人体部位和形容词。模块化将核心词分为10类,动词、名词、形容词形成较大的词团,词类内部基于名词是否指人、形容词情感性等特征又形成小类。一些词在类间起到桥梁作用,如hand连接动词和身体部位名词,die等词连接动词和形容词等。
2024年01期 v.38 7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9K] [下载次数:1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