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家煊;
汉语的"补语"之所以成为问题,不在它跟西方语法学的complement不一致,而在我们没有摆脱印欧语的观念,过分看重名词和动词的对立,认定"名词性词语只充当宾语不充当补语"。本文梳理现有的两个解决汉语"补语问题"的方案存在的问题,指出"补语问题"的要害在于:把动词后表事物的成分不管是动作对象还是动作结果一律叫"宾语",而对动词后表性状的成分则区别对待,把表动作对象的还叫宾语,把表动作结果的分出来叫"补语",这使得汉语语法体系在逻辑上缺乏自洽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取消"宾语"这顶帽子,保留"补语"这顶帽子,原来的宾语改戴"补语"帽,原来的补语可以仍然戴"补语"帽,不用改戴"后置状语"和"次级谓语"之类的帽子,改戴那两顶帽子只是用另一种印欧语眼光替换前一种印欧语眼光而已。
2010年04期 v.24 435-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6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8 ] |[阅读次数:4 ] - 宋作艳;
现代汉语中有些类词缀黏附在名词性成分NP后构成名词,其中隐含动词,在理解和释义中需要重建一个事件。本文基于生成词库理论,把这种现象归为一种事件强迫,给出统一的解释,从而解决了之前研究中一些尚存的问题。研究发现:1)能触发事件强迫的类词缀都是后置的,形式上表现为既能黏附在名词性成分NP后,也能黏附在动词性成分VP后,语义上与事件活动密切相关,包括指人、指物和指情状三类。其中前两类构成的多是施事名词,不能是受事名词,而且这些施事名词倾向于高度范畴化的恒常性名词、人造类名词。2)除了少数例外,隐含的动词基本上是名词性成分NP的目的角色或施成角色,具体选择哪种角色受类词缀语义的制约,也与NP的语义类有关。
2010年04期 v.24 446-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8 ] |[阅读次数:1 ] - 鹿荣;齐沪扬;
供用句的可逆对应式是益得句,其中,供用者具有语义的隐含性,而句中动词则要求是自主的动作动词,且以非动态形式为其表现常态。它们的句法可逆是"供用者以某种方式给予供用对象某种供用物"这一客观场景站在不同角度进行主观认知的结果;"给予"和"得到"理想认知模型的参与者不同,导致供用句和益得句的句法映现形式不同。
2010年04期 v.24 459-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王春辉;
汉语条件句中,条件小句和结果小句的语序类型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就汉语中整个状语性主从复句而论,各种语义类型的小句有的以前置为优势语序,有的以后置为优势语序。汉语条件句的优势语序是条件小句前置于结果小句,这也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之一。前贤从话语处理、认知、篇章功能等角度给出的解释都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发现是条件小句本身的对比性及假设性决定了它的前置倾向。有些条件小句后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即作为事后追补语而后置,以及为了维持篇章连贯性而后置。学者提到的其他因素要么是不能称其为动因,要么适用范围狭窄而只能解释个别条件句的情况。
2010年04期 v.24 468-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2 ] - 胡建峰;
"这不"是一个新兴的话语标记,具有连接作用,其主要表达功能是引出后面的话语来证明前面的内容,使用有一定的框架,必须有前段和后段,其前段可以是现实句,也可以是非现实句,但后段一般是现实句。"这不"来源于部分反问句中的"这不是……吗","是"的隐退是一个重要动因,"吗"的脱落为其最终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这不"形成后,篇章功能发生了变化,具有专职的"证言"标记功能。
2010年04期 v.24 483-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 ] - 朱文文;
本文以真实语料为基础,从语序角度入手,考察句位意义与词汇意义的互动对形容词状补可换位结构的语序选择所起的制约作用。我们认为,状位与补位在句位意义上存在[+方式]与[+结果]的对立,句位意义与入位形容词词汇意义的互动是制约形容词状补语序选择的基本因素。
2010年04期 v.24 495-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9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陈颖;陈一;
小句开头的固化结构"说是"是语法化、词汇化共同促成的结果。本文探讨了固化结构"说是"的固化历程和机制,并就只表引述的"说是1"分化出预示转折的"说是2"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分析间接引语标志、传信标记功能的过程中,对"说是"与"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2010年04期 v.24 505-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1 ]
- 郑伟娜;张慧;
<正>8月17-18日,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旨在纪念朱德熙教授诞辰90周年并庆祝陆俭明教授从教50周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100年系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10年语言学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之一。
2010年04期 v.24 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徐式婧;
<正>今年暑期,在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总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语言大学全力承办了2010年孔子学院岗前教师,岗中教师及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核心基地,多年来曾为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培训了大量的合格的汉语教师。
2010年04期 v.24 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正>《中文教师学会学报》(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为双语国际性学术期刊,具有四十余年历史,刊载有关汉语本体研究、汉语教学与习得
2010年04期 v.24 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正>《汉语教与学词典》由北京语言大学施光亨教授、王绍新教授主编,是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的中型工具书,供汉语教师以及中级和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使用,也可供一般中国读者参考、使用。
2010年04期 v.24 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明乐;
<正>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北京语言大学理论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单位协办的第八届生成语言学国际会议于2010年8月12-14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2010年04期 v.24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一虹;
<正>第七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7月16-20日在西宁召开。会议由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语言学会联合主办,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2010年04期 v.24 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正>~~
2010年04期 v.24 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正>2010年7月14日至8月3日,由国家汉办和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共同举办的,面向国内63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的骨干教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研习班"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
2010年04期 v.24 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贾红霞;
本文以一名普通话儿童12~30个月龄的语料为基础,描写了该个案方位词的发展概貌及其规律,并从认知和语言两个方面对方位词的习得顺序进行了解释。本文认为,不同民族儿童共同的空间概念认知发展顺序,决定了普通话儿童方位词的习得表现出与其他民族儿童大致相同的顺序,而不同民族语言中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和分类不同,造成了不同民族语言儿童特定方位词习得顺序的差别。
2010年04期 v.24 514-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0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蔡北国;
留学生同义词的选择和使用情况历来是词汇教学及相关研究的重点,动词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本研究选择中介语语料库中动作动词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文章的主要结论是:(1)词语混用是留学生词汇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混用的情况并没有减少;(2)留学生的词语混用涉及的词语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往往要超出同义词的范围;(3)留学生混用词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替代错误"和"被替代错误"。我们建议教学中应该将词语混用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传统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以外,建立更宽泛的同义词辨析视野,使易混词语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010年04期 v.24 526-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1 ] - 周小兵;洪炜;
本文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对中高级留学生中介语辞格使用情况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中介语辞格使用频率、种类显著低于本族语,但偏误率并不低;留学生主要通过四种途径生成辞格:模仿,创造,母语移用和使用交际策略;汉语辞格生成能力与留学生汉语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辞格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语法知识不足,文化差异,不恰当创造。不恰当创造产生的偏误与汉语母语儿童的偏误有相似之处。
2010年04期 v.24 536-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 ]
- 吕文华;
对外汉语教学中,"了"(包括"了1"和"了2")是教学的难点,究其原因,除了母语干扰外,对外汉语教材中对"了1"的出现条件、"了2"的语法意义,以及"了1"和"了2"的区别等三个问题没有解释清楚,甚至有误导,也是造成"了"难教难学的原因。本文就此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010年04期 v.24 548-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4 ] - 苏丹洁;陆俭明;
本文就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提出三个观点:第一,语法研究、语法教学不能囿于"主—谓—宾""施—动—受"这一传统的句法研究和教学思路。第二,在语法研究中要树立"从认知角度去认识语言共性和个性"这一观念。第三,"构式—语块"分析法和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补充性的句法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方法建立在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共性基础之上,在分析和教授一些汉语句式方面,优于传统的思路。文章对上述观点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2010年04期 v.24 557-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39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7 ] |[阅读次数:8 ] - 杨惠元;
语言教学必须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具有多种形式,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以学生为中心就会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就会非常理想。学生学会了如何用汉语思维,有助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终身受用无穷。本文重点以生词、语法、课文教学为例,演示如何"启迪学生思维,开发语言潜能"。
2010年04期 v.24 568-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