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灿龙;
“作为(一个)NP”式和“体词+一个NP”式都可用于说明当事主体的身份、属性等,但二者在用法上同中有异,差别还很显著。“作为(一个)NP”式的身份属性说明是显性的,句法形式相对独立稳定,适用范围广;“体词+一个NP”式的身份属性说明是隐性的,句法形式本身不具有独立性,属在线生成,使用上限制较大。在说明当事主体的身份、属性时,“体词+一个NP”式旨在突出事态的特异性,整个话语主观性较强,非此则难以成立。“作为(一个)NP”式与其后续句结合虽不排斥特异性语义,但主要用于常规语义的表达。“体词+一个NP”式还有整体打包作为高位话题的功能,这是“作为(一个)NP”式所不具备的。
2025年04期 v.39 446-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周韧;
本文首先回顾关于汉语易位句语法特点的讨论,进而评述与易位现象相关的“倒装”“重复”“追补”“延伸”和“话尾巴”等观念。文章在陆俭明(1980)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汉语语法分析中组合式结构和黏合式结构的概念,揭示了一条关于易位句的简单规律:在现代汉语中,组合式结构和黏合式结构的区分是易位能否实现的语法基础——组合式结构内部成分可以易位,黏合式结构内部成分不可以易位。从组合式结构“松散”的性质出发,我们可以统一对易位句、重复句和追补句等所谓的特殊句式与常规句式的认识,并提出“组合积木说”来看待和理解汉语句子的组织原理。
2025年04期 v.39 459-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饶宏泉;宣宾;
追补结构一直以来莫衷一是,近年虽重视分类细化、关注人际立场、希望纳入汉语语法体系,但仍需深刻洞察其表达特征以及机制定性等重要问题。本文选择单音节副词追补作为观测点,以微博语料为主,发现:(1)副词追补结构的主观性强,常用于“消极情绪强烈,认知扰动明显”的语境,与语境协同适配;(2)副词追补结构的形成反映了语言系统和语用环境的内外互动,一方面句末位置的开放性为副词的临时追补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具有以上特征的语境是驱动副词追补的重要诱因。副词追补进一步在末尾场域的宏观作用下,功能不断得到塑造,结构被不断塑形;(3)副词追补结构仍处于动态塑造中,其本质是一种自适应结构,与所谓常规语序具有对等的语法系统地位。本文研究的虽是一类追补结构,但有助于深化对语言动态系统的认识。
2025年04期 v.39 477-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贞亮;潘海华;
“每”是不完整的全称量化词,具有最大化效应,对量化域内的个体变量进行逐指性约束,并要求其核心域内存在变量以供匹配,按照“都”的隐现分为三种情况。有“都”时,“都”在“每”后NP指谓的集合中的个体和谓语表示的同类事件之间形成匹配关系,“每”和“都”一起完成全称量化功能。谓语中有无定成分、受约成分、“不同”“轮流”或道义情态动词时,可以引发事件变量或个体变量,并激活隐性匹配算子,其中无定成分、“轮流”引发事件变量,隐性匹配算子匹配个体与事件;受约成分、“不同”赋予宾语独占性或独特性,隐性匹配算子匹配个体与个体;有道义情态动词时,隐性匹配算子匹配个体与理想可能世界中的事件。“每”字句表示数量间对应关系时也会带来匹配效应,此时不能加“都”。
2025年04期 v.39 491-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岳世敏;
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联系亲涉范畴和框架语义学,着重考察“V得”结构的可逆变换现象。前人对“V得”结构可逆变换现象没有给出很好的解释,我们引入亲涉范畴,考察了不同的动词类型和主宾语对“V得”结构可逆变换的影响,指出只有当动词V是“想、恨、盼”等与亲涉相关的心理动词,且主宾语为人称代词时,“V得”结构才能在亲涉性的作用下,打破常规的配位方式,表现出人称敏感性特征,在句法上允准“V得”结构的可逆变换。在此基础上,我们借助动词的框架语义知识,进一步讨论这种格式在动词“等、找”上的推广成因,指出不同的认知经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重要的人和不重要的物往往会唤起完全不同的语义框架。只有“等/找”重要的人时,动词才会蕴涵行为主体受到严重心理影响的语义,同时唤起与“想、恨、盼”等心理动词一致的语义角色,进而促成“V得”结构的可逆变换。文章最后简单讨论了汉语的亲涉范畴与亲涉现象,以及这类特殊“V得”句与重动句、“把”字句的句法关联。
2025年04期 v.39 506-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段清钒;冯胜利;
朱德熙(1987a)提出“以北京口语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象”是以“均质语料观”为前提,通过大量的语例和论证说明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象中混有书面、方言甚至文言成分,故必提纯而后得“口语均质”的语料。朱先生虽首揭书面语与口语语法之不同,并指出区分的复杂性,然而因未能确定书面语的本质属性而遭非难。本文从语体语法角度补缺朱先生书面语研究之不足,揭示书面正式体的本质,提出均质的书面正式体同属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象之一,并对朱先生文章不同层次语料分别进行了语体语法的辨析与阐释。
2025年04期 v.39 52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