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灿龙;兀瑾;
“NP+VP+的”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句式,学界对它的认识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它跟“VP+的+NP”式有纠缠。本文重点考察“NP+VP+的”结构的语法属性与语篇功能。NP表示类指时,VP对NP进行陈述说明,可以看作是从NP的类集合中划出一个具有[+VP]特征的子集合,其中“的”表达确认语气。就其语法属性来看,“NP+VP+的”为降级话题-说明结构,它需要有后续句共同完成某种语义的表达;后续句可分两种类型:或着眼于具有[+VP]特征的子集合本身予以说明,或着眼于部分NP具有[+VP]特征这一事态予以说明。就语义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看,“NP+VP+的”及其后续句构成的完整表达可以用于虚拟语境,表达假设关系,其不带假设关联标记的特点使得它成为法律法规文件的习用格式,满足法律语体的特定要求,体现出了独特的语体价值。
2023年02期 v.37 15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许钊;吴钲;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表达的时间意义复杂多样。本文对时间副词的意义做进一步界定,并通过语义特征分析和句法形式考察,对138个时间副词的时间特征与功能进行描写和分类。将表达事件的“外在时间位置”和“内在时间状态”作为时间副词的基本意义,初步分为“时位”时间副词和“时体”时间副词两个基本类,并细分至“时制”“时序”“界变”“持续”四个大类和12个下级小类。同一大类下的小类之间的共性以及每一小类在时间特征和句法上的独特性,基本可以通过与时体助词、不同类型动词的搭配得到形式上的验证。
2023年02期 v.37 17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陈禹;
范围副词“无非”展现出总括义与限制义的语义渗透,其中缘由近来为学界所密切关注。文章旨在给出明确、直观、统一的解释,以廓清“无非”各种复杂形义表现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主要源于整体性与否定性两大语义特征。通过可能性与必然性分析,我们认为“无非”表现出的高确信与低评价,一方面是利用反意外语气以提升信据力的语用策略,另一方面是实现其核心语义而形成收缩运动认知图式的必然结果。在范围副词的语用系统当中,“无非”既显示整体又弱化语力,所代表的类型仅为少数派。
2023年02期 v.37 18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董正存;袁也;
在现代汉语中,“纯纯”具有主观评价用法,既能够凸显言者对体词性成分属性特征的评价,也能凸显言者对命题的评价。从字面来看,“纯纯”与量范畴有关,侧重于量度评价,其主观评价用法由此产生。“纯纯”各用法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为“评价量度>评价属性>评价关系命题>评价一般命题”,其语义关联模式可概括为“量>质>情态”。这一语义关联模式主要受到完形认知、转喻、主观性、语用扩展等认知与语用因素的共同制约。
2023年02期 v.37 197-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陆方喆;朱斌;
以往研究把体标记“过”的语法意义概括为“终结性”“可重复性”和“不连续性”等多个特征。文章提出“过”表达的动作或状态具有“可还原性”特征。所谓“可还原性”是指动作或状态变化后可恢复至与变化前相似的状态,即可构成“非X→X→非X”的变化过程。动词或形容词如果能进入“之前X(了),现在非X”格式,则具有可还原性。文章区分了瞬间还原和过渡还原两种还原方式,证明“可还原性”优于“终结性”“可重复性”和“不连续性”,是使用“过”的关键语义特征。文章揭示出体标记“过”表达的事件经历“无→有→无”的变化过程,因此其语法意义可修改为“变化后的还原状态”。该定义精确地抓住了“过”的体意义,并能与另一个体标记“了”有效区分开来。
2023年02期 v.37 20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刘明明;
本文探讨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以及“都”在其中的作用。我们认为,任指性疑问代词本质上是表存在的不定代词,任指义来源于语用增强,增强的动因是为了满足“都”的预设,而“都”的出现跟“强制性预设”现象有关。本文进一步运用Fox(2007)、Chierchia(2013:115-123)等提出的任选增强理论对任指性疑问代词做出了准确的分析,该分析帮助我们认识了重音在疑问代词任指用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汉语中任指性疑问代词与任选性“或者”的同异。
2023年02期 v.37 22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倩倩;
同一性定中结构是现代汉语定中结构中比较特别的一类,本文从这类结构与“是”字句具有的变换关系入手分析其语义特点,发现其定语部分是说话人对事态或他人观点的客观转述,中心语是说话人对定语所表达内容的主观归类,整个结构的形成融合了主客观两种视角,体现出汉语特有的戏剧化主观性的特点。句法性质上,定语与中心语直接形成所谓—所以谓关系,也就是话题—说明关系。同时,本文还区分了同一性定中结构与“这”字同位结构。
2023年02期 v.37 23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