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丹青;
关于话题的指称条件,学界长期聚焦有定,对类指关注不够。本文探讨类指成分在汉语话题化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成因。类指与有定无定的上位义“个体指”相对,但性质上更近有定,尤近专有名词,都属于共享的长时已知信息,略别于一般有定的现场已知信息。汉语类指成分的话题化功能很强,在文章总结的话题化构式4大类、19个小类话题中,有定成分适合充当其中的8类,而类指成分适合充当其中的17类。本文指出汉语类指成分话题化有三个成因:1.信息地位:作为共享的已知信息有充当话题的潜能;2.类型特点:汉语为话题优先语言,其话题作为固有的句法成分衍生出丰富多样的话题构式,话题作为显赫范畴从现场已知信息扩展到长时已知信息,包括类指成分;3.认知图式:类指成分主要做语域式、分裂式和同一性三大类框架式话题,这些话题都与述题内的相应部分构成“大-小”认知图式,遵循“框架大于内容原则”(Liu, 2004)的话题化原则。
2023年01期 v.37 1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 乐耀;陆筠怡;
文章全面梳理并修正了Givón(1983a)提出的话题连续性测量方法,认为话题连续性的测量包括话题的可及性和重要性两个维度:前者对复现话题而言,关注话题的回指,涉及当前话题识别的难易程度;后者对首现话题而言,关注话题的后指,涉及当前话题在后续语篇中的持续性,也即重要程度。文章以汉语口语叙事语篇问为材料,分别从指称形式、句法位置以及特殊句式(存现句)等角度对修正后的话题连续性测量方法进行使用,进而考察话题连续性不同维度与指称形式和句法位置的关联。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从理论上厘清和讨论了话题连续性的性质、不同维度,话题连续性测量的对象以及测量单位的选择等问题。这为进一步研究语篇话题及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年01期 v.37 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6 ] - 李涤非;程工;
本文采用句法构词理论探讨汉语AABB式的相关问题,以AABB式的不同表现为基础,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形容词重叠式,其中AB能够独立做形容词;另一类为叠加式,主要包括AB不独立成词的AABB式形容词,并且这一叠加式分析可以扩展至包括名词和动词在内的其他词类。我们提出,重叠式通过其基式√AB嫁接至体词缀Aspect生成,由Aspect实现为重叠语素,类似于英语中的分词结构。叠加式AABB由词根√A和√B分别进行自我复合,形成复合词根√AABB,而后嫁接至定类语素a, v,n等。这一方案对表层均实现为AABB式的两种不同结构进行了细分,并将动词ABAB式与形容词AABB式中的重叠语素统一至Aspect节点下,通过高低附着假说来解释其差异,在理论与实证方面展现出了更好的经济性与简洁性。
2023年01期 v.37 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寇鑫;
汉语抽象名词具有概述指称、关联上下文、表达立场的功能。这些丰富的语用功能均是由抽象名词的次类外壳名词所实现的。外壳名词的所指与事件有关,语义内容复杂,可区分为事件论元与概念义两部分。外壳名词的事件论元区分为内容论元与相关论元两类。在这样的论元结构下,定指外壳名词作为预设触发语,能够触发两种论元存在预设,根据两类论元与外壳名词的句法分布情况及语义关系测试,可以揭示内容论元存在预设与相关论元存在预设的不同推理强度。这两类存在预设在上下文中获得实现,使外壳名词完成了概述指称、关联上下文等语篇连贯功能,保证外壳名词作为枢纽完成衔接,并成为篇章管界的重要词汇手段。外壳名词的概念义则可以通过其语义中隐含的意向谓词触发词汇概念的语义预设和语用预期,进而使得外壳名词能够根据自身语义的不同,表达情感、评价、认识等立场。同时,外壳名词概念预设的使用也是一种重要的说服策略。
2023年01期 v.37 5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孙月明;李宝伦;
反身代词的指称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言学家从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既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这些纯理论规则并不能充分阐释“自己”的指称过程。有鉴于此,本文将理论推演与实证验证相结合,通过实证数据重新探索“自己”的指称。结果表明,动词、副词与形容词的语义对“自己”的指称释义有很大影响。语义因素与句法规则在“自己”的指称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相互制约与紧密联系符合组合原则的核心思想,表明组合原则对汉语反身代词指称的解释具有深远意义。
2023年01期 v.37 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8 ] - 程妍超;
“叫”字句和“是”字句可以用于介绍,但它们的语用功能不完全相同。“叫”字句用于初始性介绍,将陌生客体引入受话人知识中,“是”字句用于补充性介绍,为受话人知识中已有的客体增添信息,所以两种句子的适用环境、表达效果都不同。这两种句子语用功能不同的原因是,“叫”的宾语名词是元语言成分,而“是”的宾语名词一般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但在一些非常规环境下,受到礼貌原则、认知显著度和一些语言内部因素的影响,“叫”字句能用于介绍受话人已经认识的事物,“是”字句也能用于介绍受话人完全不认识的事物。
2023年01期 v.37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