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丹青;
本文讨论库藏裂变的相反过程——库藏聚变,即原来在语言库藏中分属不同单位的成分在某些原因驱动下逐渐趋同,直至被母语人识解为完全同一或同类的库藏成分。本文以汉语汉字为材料,举例分析了不同层级语言单位的库藏聚变情况。其中,语音文字词汇是有语音或字形表征的实体性单位,形态要素和虚词也有一定实体性,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结构等则属于抽象的非实体单位,其库藏聚变表现得更为隐秘复杂。文章指出,库藏裂变聚变是比音值变异、词义演变、语法化、词汇化等现象更加深刻的演变,会导致语言库藏的结构性重组;库藏聚变说明同一个语言单位可能有不同的历时来源。
2025年02期 v.39 15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陈禹;周乃黎;
事态句句中式“V的O”和句末式“VO的”的辨析是汉语句法学的著名难题,诸家众说纷纭。本文以双重替换测试为核心分析手段,调查现代汉语两种事态句的区别性特征以及共通性要素。区别性特征方面,我们发现两者分别有三种不可互换的语境,而且句末式替换为句中式的难度更大;共通性要素方面,即使在可互换语境,句中式倾向表达特化事态,而句末式则偏向泛化事态,两种事态都属于静态情状。受离合词离析形式和典型句末语气词的启发,我们主张句中式和句末式的构式竞争基于一种认知模式——松紧象似。松紧象似及其效应不仅可以有效回应汉语事态句研究的诸多棘手问题,而且其对汉语句法分析的适切性和解释力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2025年02期 v.39 16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刘彬;
本文主要基于社会心理和语言的多声性,讨论“认知保守”心理与反问句表达、反问句的多声结构和意义结构与反问句的语义形成机制的关系。文章认为,人类心理上普遍存在的“认知保守”倾向是反问句使用和表达的重要动因,说话人在一定语境下为了尽力维护自己所持有并坚信的预期、信念,便会使用反问句故意进行质疑和反驳。从语言的多声性角度看,由于反问句具有强论辩性,它实际上是说话人与(隐性)听话人、第三方等不同声音和观点论辩的结果,其内部包含了复杂的多声结构。其中,主观陈述声音和衍推声音塑造了反问句的陈述义和衍推义,这两种意义是反问句所表达的主要句义,也是反问句否定语义的直接来源。这正好可以说明反问句否定语义的形成机制。
2025年02期 v.39 18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姜毅宁;张耕;
反预期触发语是出现在推导预期的条件或者预期句上,预示后续句的反预期表达,引导听话者对当前信息做出反预期理解的语言成分。完全规约化的反预期触发语仅具有程序义;正在规约化的反预期触发语有自身固有的语义,反预期义是会话过程中产生的一般会话涵义,由语用推理得出,具有间接性、可取消性和不可分离性。完全规约化的反预期触发语是让步类标记,所在小句不能独立成句,只能依靠后续句来表达反预期信息;正在规约化的反预期触发语有“表过去义的时间词、以为、早知道、X讲/说、应该XP的、堂堂N、区区N、大NP(的)、说好(的)XP、明明”等,它们触发反预期推理受到语义和谐原则的制约。
2025年02期 v.39 19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张安琪;
汉语形容词做谓语时,程度副词往往不可省略,负向极性环境除外。本文提出程度副词省略条件与传信相关,即说话者做出断言时,必须有直接证据支持,而程度值为等级形容词原级语义直接证据的体现。负向极性环境属于非真实环境,说话者并未断言原命题为真,因而无须进一步说明程度值。
2025年02期 v.39 20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尹常乐;
本文研究条件类“有+N+VP”(A类)和性状领属类“有+VP+的+N”(B类)两种特殊的“有”字句对名词的选择限制及焦点调节功能。研究发现,两类“有”字句对名词选择限制的差异表现在:结果类、过程类事件属性名词和单义面内容义名词可以进入B类“有”字句,但不能进入A类“有”字句。两类“有”字句中,事件属性名词的语义结构为N和VP的语义联系提供了基础。说话人采用A类“有”字句这样的连动结构,通过事件属性名词的隐含谓词在其后释放事件论元,把“有+VP+的+N”的定语置于句末自然焦点位置,实现了焦点调节。此外,文章还借鉴事件属性名词的概念分析了A类“有”字句和“有N地VP”的差别。
2025年02期 v.39 224-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