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5日,由《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主办的“《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第6届)”在北京语言大学成功举办。注册参加本届论坛的有600余名代表,分别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湖北和云南17个省、市、自治区,分布在54所高校、科研院所、出版社、国际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刘校长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希望“青年学者论坛”能够持续办下去,越办越好,成为培养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新生代学术领军人物的摇篮。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CSL)的跨学科研究”。经过10个月的公开征稿,共征集到63篇来稿。经专家审阅和编辑部讨论,有9篇论文入选本届论坛:《多义词的义项关系能够反映义项的相似程度吗?——基于语料库的词义距离计算的研究》(柏晓鹏)、《作为反意外范畴标记的“还不是”》(陈禹)、《对外汉语教学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黄伟)、《当代汉语[N+N]式词法词的词义识解程序及机制研究》(李加??)、《不同类型汉语自然会话中的话语交叠》(李先银)、《汉语学习者写作任务之复述文本特征与质量评估模式探究》(马天欢)、《汉语二语学习者注音文本阅读的眼动模式研究》(徐晶晶)、《汉语二语学习者词汇语义系统动态发展研究》(周琳)、《“产出导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产出目标达成性考察》(朱勇)。

    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张伯江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郭锐教授、詹卫东教授,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李泉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宋柔教授、崔永华教授、施春宏教授、江新教授等9位专家分别对9位青年学者的报告进行了一对一点评。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旺熹教授对本届论坛做学术总结并致闭幕词。

    《世界汉语教学》青年学者论坛已历经六载,创办之初就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人气最旺的学术盛会之一,其持久的学术吸引力和凝聚力主要来自三方面的强力支撑:一是与会代表对学术的向往、对论坛的厚爱,这是论坛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是报告学者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实证性的学术研究,不断为汉语和汉语二语的习得、教学开拓新的研究空间。三是评论专家的专业指导。评论专家既有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又有关爱后学的大师风范,总是充分肯定青年学者报告的创新性,高屋建瓴地提出有待改进之处并指导后续研究方向。

    本届论坛报告学者的研究选题问题意识鲜明,理论视野开阔,应用取向明确,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方法科学、可行,注重实证研究,对今后的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会场互动环节气氛热烈,与会代表发言踊跃,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今后,《世界汉语教学》将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领导下,在专家学者和同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襄助下,继续举办青年学者论坛,力争使论坛成为汉语语言学与第二语言教学领域青年作者与读者共同成长的学术平台。